相信自己「我可以」,其實是一種信念
這是多麼簡單的一句話 但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
你還會給自己多一點點的勇氣,告訴自己:「我可以嗎?」
❤️ 看見事情背後的問題-正向教養暨親子關係線上課程招生中
❤️「微弱的光線是孩子身上的小亮點」,一起來幫助孩子們找到屬於自己的亮點



前陣子,家裡的生活有了一個轉捩點:「參加 CT 三鐵活動」
這個轉捩點大概從去年我們就開始醞釀
我們用一年的時間,開始慢慢的調整
練習跑步、開始去學游泳
開始把整體運動的時間拉長
偶爾還會看一下三鐵大概是怎麼跑、怎麼做
就這樣我們醞釀了一年,大概是呈現那種全家都知道要去比賽了,但……卻只有大人們的一頭熱的樣貌
我們並沒有在孩子身上看到「準備好要比賽了」的樣貌。
隨著時間越來越近,生父開始擔心小小鐵人的賽程孩子負荷不了
於是開始在假日的時候要求孩子跟著自己一起練習
因為擔心,所以「希望」能一起練習
(這個乍聽好像合理,對吧?但其實我們錯了……)
結果換來孩子的反感和抗拒
造成反效果後,我們很懊惱,因為帶著孩子一起參與、一路的陪伴,其實是想彌補小時候沒人陪伴的童年……
於是我們在確認與釐清家庭參與活動的「目的」後,我們決定,把「期望」抽開
把注意力換回到自己身上,改成「專注在自己這次的挑戰上」
而孩子的部分,只是單純帶著孩子來體驗活動
因為我們相信,真心投入,那付出的過程是有一股渲染力,足以感染全家人的!
這樣的轉變,會變成我們努力在「過程裡」,而非「完成賽事的結果論」
⸻
活動前 2 週,生父悠悠然的和我說
孩子游泳的地方也是那個踩不到底的「活水湖」,有特別報名可以帶魚雷浮標的組別……
但這次換我炸鍋了!
開放性 深不見底的湖水,是連我自己都害怕的,還要一個只學會了蛙式自由式的孩子跳下去游嗎?
我因為這件事情非常擔心,擔心了非常久非常久……
想盡各種辦法想解決,但,沒辦法的
比賽時,我就是只能站在湖旁邊,遠遠的喊著「加油」
因為這是賽制的規定……
⸻
當你看到孩子有危險,母親會奮不顧身的擋護者,真的是與生俱來的天性。
可想而知的,我還因此失眠了、焦躁了好多天
心裡的聲音猶然竄起:
「害怕?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?」
「擔心?我們為什麼會這麼擔心?」
⸻
出發的前一晚,我腦中只剩下一個聲音:
「不管了,不要再想了,做了再說,我要相信我的孩子,我對我的孩子有信心,而且他是我的孩子,我知道他可以的!」
⸻
於是我們開始比賽的那天
天氣無比炎熱
首先上戰場的是爸爸
當爸爸的比賽從早上 7:30 開始
意外的,原本預計 4 點前抵達終點,爸爸卻延遲了
隨著時間的流逝,我開始擔心爸爸舊傷復發
還在想「身體受不了了,就吃顆止痛藥呀!」也在想「他一定是靠著意志力在撐著了」
而緊張感會蔓延的!
孩子們開始詢問:「爸爸呢?他在哪?他還好嗎?」
當然孩子們也發現了我的情緒
開始明白似乎有點不對勁……
直到最後爸爸遙遠的出現……
他們奮不顧身的衝去抓著爸爸,陪著他一起完成最後的進場路線
⸻
「意念 會感染」
孩子透過爸爸,看到了「不放棄,我可以」這股意念
讓孩子有了一段陪著爸爸撐完成比賽的「實際感受歷程」
而這股渲染力很強,我記得爸爸完賽後
我突然發現哥哥躲起來,嘴裡講著不要我們靠近……但我餘光看到了他流眼淚了
那刻,我明白
他是因為感動看到爸爸硬撐著回來,他心裡也同樣激動,只是他還無法明白這樣的情緒是什麼
後來孩子問我:
「這是什麼感覺?為什麼我好像又很開心,但又難過?」
我說:「這是『熱血』,腎上腺素狂飆時也會讓你感覺很『亢奮』」
就這樣,我們帶著這股「爸爸可以,我也可以做到」的信念,迎接著孩子的賽程。
當大會要求父母離場、撤到湖邊時
我看到孩子從「哭泣、害怕」開始轉變,為勇敢的相信自己
哥哥跟我說:「媽媽,我可以,我得自己加油了」
我說:「我知道你可以的,我會隨時在你需要的地方等你」
於是小哥哥在我的懷裡轉身離開
筆直的走進那群看不見的人潮裡……
頓時周遭彷彿按下無聲按鈕,只剩下我們飆上 120 的心跳聲!
此時,大會廣播響起:
「謝謝每個願意放手的爸媽們
謝謝你們願意相信我們,相信孩子
相信他們自己可以克服面前所有的挑戰」
那瞬間,我的眼淚早已滑落
我永遠記得那天,
孩子勇敢的跳下水的那刻
我的眼淚也瞬間掉落水裡
可能一年後
我會不記得此時此刻我內心的感受
但我會記得那天
有炙熱的台東
有無所畏懼的心
還有剛冒出芽的自信心
那是我選擇「相信孩子」也「相信自己」的轉捩點

